培养单位:电子信息与工程学院
电子科学与技术(0809)于2010年获得授权,其中二级学科电路与系统(080902)专业硕士点于1990年获得授权,1991年开始招生。近年来,学科先后获得广西示范性现代产业学院(电子信息现代产业学院)、广西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广西高校重点实验室、桂林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广西创新人才培养基地、自治区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等人才培养平台,培养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高等电子工程技术人才,在理论和应用研究方向都取得了较大的成果。目前已基本形成了如下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
一、物理电子学
研究领域包括类脑生物神经系统的复杂结构及非线性动态行为、光电传感、光电转换、量子信息处理、微波通信、光电子器件与光电集成理论与应用。本方向的显著特色优势是在光电组合编解码的OCDMA光纤接入系统核心技术应用、光电检测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批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国际上产生了影响。
二、电路与系统
主要研究电力电子变换电路、电力系统等非线性电路的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研究复杂系统与网络上的同步、传播、记忆、拥塞等各种动力学行为及其控制。
三、微电子学与固体电子学
研究领域包括集成电路技术、半导体纳米材料的制备与相关光学特性研究、微纳光子器件设计和智能感应理论与应用。重点研究如下几个方向:RF集成电路与系统设计和测试的有关理论与实际应用问题;半导体光电探测器/激光器的器件设计、器件制备、材料光学特性测试与理论分析。本研究方向的显著特色优势是在集成电路设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电路工艺、半导体光电器件设计与分析和相关技术方面取得重要成果。
四、智能信息处理
研究人工智能、嵌入式系统优化设计及其信息安全;研究生物医学信号检测、生物医学智能仪器设计和医学图像信号处理等。
本学科积极发挥科技引领作用,积极服务广西本地企业,科研成果应用转化成效突出,成功完成了“手持稳定器”、“桥梁攀爬机器人”、“自动破竹机”、“移动安全加密芯片”、“竹片缺陷检测和色差分选自动化系统”、“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20余项产、学、研项目,实现20多项专利或技术成果转化,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亿元,在区内外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