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是网] 把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终身课题

更新:2019-10-21 695
分类: 理论学习

来源:《求是》2019/20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既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宏大主题,更是奋进新时代的不竭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的初心和使命是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奋斗目标的集中体现,要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作为全体党员、干部的终身课题,在新时代把党的自我革命推向深入。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当好理论学习的先行者、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初心使命的践行者,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的使命担当。

把学习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根本任务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创造性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深刻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时代课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注入新的科学内涵,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闪耀真理光辉、凝结时代精华,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思想旗帜,是引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充满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深刻展现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品格、价值追求、精神风范,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坚守初心、担当使命在新时代的生动体现。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新时代的理论学习先行者,加强理论学习,既是政治责任,更是价值追求,必须先行一步、更深一层,既在科学体系上系统把握,又对每个部分、各个重点深刻理解,深刻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政治意义和政治要求,不断提高把握方向、把握大势、把握全局的能力,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重大指导意义,确保贯穿到哲学社会科学各学科各领域,贯穿到学科建设、教材编写、课堂教学、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估等各方面各环节。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指导思想,也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自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掌握贯穿其中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更好地运用这一思想观察时代、解读时代、引领时代,全面把握蕴含其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命题,深入研究、大胆探索,提出有说服力的新回答、新概括、新观点,充分发挥学科优势和学术优势,把综合性、系统性研究与分领域专题研究结合起来,善于把政治语言转化为学术话语,更加生动地展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魅力和真理力量。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确立坚强的领导核心,是确保全党统一意志、统一行动、步调一致向前进的根本前提。习近平总书记作为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是在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中、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形成的,具有深厚的政治基础、实践基础、群众基础。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是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的重大政治成果和宝贵政治经验,是全党在革命性锻造中形成的普遍共识和共同心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进程中独特的政治优势,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最大的政治。

  中国社会科学院组织专家学者编写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上图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丛书》,分12个专题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意义、主要观点、精神实质,阐明这一思想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中国的原创性贡献。下图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书系》,分为国家发展建设史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史两个序列,回顾总结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壮大的历史进程,共30册,首批出版13册。 中国社会科学院供图

  哲学社会科学具有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必须旗帜鲜明讲政治。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对古希腊奴隶制社会城邦统治秩序的设计,到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等启蒙思想家对新兴资产阶级权利的辩护,再到黑格尔“国家哲学”对德意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论证,无不包含着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是工人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阐明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客观规律的科学理论,集中体现了共产党人的政治方向和价值取向。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代表并维护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实现了意识形态属性和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

  近些年,有人主张淡化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意识形态属性,宣称“让学术的归学术,政治的归政治”;还有些错误思潮往往通过披上学术研究的外衣,打着理论创新的旗号,否定党的领导、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此,我们必须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坚定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旗帜鲜明地批判历史虚无主义等各种错误思潮,决不能打“擦边球”、搞“语不惊人死不休”那一套,决不能散布与党中央精神不一致的言论,把讲政治体现到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繁荣中国学术、发展中国理论、传播中国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学理支撑,增强维护核心的定力和能力,做党和人民信赖的理论工作者。

充分展现哲学社会科学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的学术担当

  担当,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政治胸怀、政治勇气。在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进程中,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用鲜血和生命、智慧和汗水坚守革命理想,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追求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幸福,谱写了中国共产党人守初心、担使命的壮丽史诗。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我将无我,不负人民”的胸襟气度,以“备豫不虞,为国常道”的忧患意识,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历史担当,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砥砺奋进、攻坚克难,书写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牢记使命、勇于担当的新华章。

  当前,我们正处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各种风险挑战不断积累甚至集中显露。面对波谲云诡的国际形势、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伟大梦想不是等得来、喊得来的,而是拼出来、干出来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最重要的就是激发全体党员以只争朝夕、奋发有为的奋斗姿态和越是艰险越向前的斗争精神,应对新风险、战胜新挑战,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实绩。

  2019年1月3日,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京成立,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中国历史研究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所属相关研究所为基础组建,下设中国历史研究院院部和考古研究所、古代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边疆研究所、历史理论研究所,承担统筹指导全国历史研究工作,整合资源和力量制定新时代中国历史研究规划,组织实施国家重大项目,讲好中国历史、传播中国文化等职责。图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 图片来源:IC Photo

  哲学社会科学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国知识分子历来有“天下为公”的担当精神。在风云激荡的中国革命进程中,一大批先进知识分子,启发国民冲破封建思想束缚,用马克思主义开创救国救民的道路,为中国革命胜利提供重要思想支撑。1978年,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支持并参与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推动了全党全国的思想解放,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和改革开放做了重要的思想准备和舆论准备。改革开放以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依法治国方略,到社会改革、文化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重大理论观点的形成和发展,许多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实施,都有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独特理论贡献。

  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一切有理想、有抱负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都应该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崇高使命,以我国实际为研究起点,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构建具有自身特质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坚持问题导向,聚焦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临的重大时代课题,聚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使学术研究跟上时代变化、实践发展、人民期待,加强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系统总结,提炼出有学理性的新理论,概括出有规律性的新经验,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体现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学术担当。

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大学问”、做“真学问”的理念

  我们党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作为自己的初心和使命,并一以贯之体现到党的全部奋斗之中。毛泽东同志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我们的共产党和共产党所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是革命的队伍。我们这个队伍完全是为着解放人民的,是彻底地为人民的利益工作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贯穿在治国理政的各项决策部署中。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充分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鲜明理论品格。

  为谁创作、为谁立言,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哲学社会科学要有所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有所作为,必须牢固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这既是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更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的价值取向。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指出,“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深刻揭示了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动力与源泉来自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哲学社会科学理论成果的正确与否需要接受人民群众的实践检验。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深入实践、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从火热的社会实践和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中,获取营养、激发灵感,进行创造创作。

  理论研究如果离开了人民群众的实践,躲进小楼一味追求“书斋里的学问”,做出来的研究也必将是刻板的、空洞的、小众的,缺乏人间烟火味儿的纯粹“经院哲学”,人民群众既不需要、也不喜欢。当代中国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源自人民、为了人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学术研究融入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用人民群众的需求引领自己的学术追求,在为时代书写、为人民做学问中成就“大我”。

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学术生态和政治生态

  我们党之所以具有其他任何政党都不可比拟的强大力量,就在于我们党把进行伟大社会革命和勇于进行自我革命有机统一起来,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伟大的社会革命。延安整风运动时期,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要完成打倒敌人的任务,必须完成这个整顿党内作风的任务。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反对“四风”为突破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不断向纵深发展,党内政治生活气象更新,党内政治生态明显好转,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说到底是要解决党内存在的违背初心和使命的各种问题。当前,哲学社会科学领域也存在一些不良风气,学术浮夸、学术不端、学术腐败现象不同程度存在,有的急功近利、东拼西凑、粗制滥造,有的逃避现实、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还有的剽窃他人成果甚至篡改文献、捏造数据。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作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必须勇于自我革命,不断提高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弘扬优良学风和学术道德。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艺批评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同样也需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软约束和硬措施相结合,把学术自律和学术他律相结合,杜绝学术腐败,捍卫学术尊严,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把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要求贯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全过程,推动学术生态和政治生态一体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与科研创新相互促进,为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坚强保障。

原文链接: http://www.qstheory.cn/dukan/qs/2019-10/16/c_1125102408.htm